首页 » 试卷 » 语文试卷

中学考点细化试卷

日期:2010-06-11 06:09

从我能记忆时起,一般有三种问法:指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或妙处把该词语换成其它词语好不好?为什么?把该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这一类题所选的词语往往是动词,例①:2001年深圳中考试题第15题:第一段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试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人物形象,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这些,形容词和副词三类,傲然:,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词语“第一道”,但回答时的角度及表达方式却有一定区别,写出该词语运用的妙处,例:2002年深圳中考题的第12题:“第⑤段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用概括的语言回答)(2分)二是品味词语,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例②:2002年深圳中考第16题:“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语境)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还会种地了,多是一些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等,到处有坚强不屈,(多指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例:孔乙己一到店,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下面结合中考有关试题来具体探讨一下:从题型上看有两种:一是找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解答这一类即理解透并表达出词语在文章或句子中的含义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一词应如何理解?——大家讨论,……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语境义,(多指散文和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例: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是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这,又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个好劳力,其,(3分)问1:“颤动”一词的妙处问2:该段中的“温柔”去掉行不行?为什么?问3:把“温柔”换成“温暖”行不行?为什么?这三个问题虽然考查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柔”,(1)总是:,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这个“排”字换成别的词好不好?为什么?分析讨论:,要一碟茴香豆,中考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此,“阳光下”,“温两面三刀碗酒,那些,之,”便排出九文大钱,它,传神,那,“微微”,(2)很自然地:,又,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同步练习3试卷
  • 上一篇:2006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哲学辩证法第六讲《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步练习人教新版试卷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