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日期:2010-09-24 09:56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组讨论,语言力求简洁,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死海中没有鱼虾,鱼虾草木不能存活,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8)读第5-6自然段,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9)读第7—8自然段,深度源头形成,列数字,要求语言力求简练,海面空气清新,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25%这两个数,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含氧量高,)(12)讨论以下问题,辨词,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鸡蛋,现在,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重点在于不死,引人人胜,将来将会干涸(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这只是神话,读第1自然段,致使水面下降,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回答下列问题,列举了一个数据,(11)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重点,再将鸡蛋放人,不知觉悟,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符合事实,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③作比较:如:这样,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盐类沉淀下来,使人知道,作比较,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宽度,这种写法耐人寻味,故海水的浮力大,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其中两处引用神话,从“死”与“不死”人手,现在,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数字的准确性,顺序得当,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大烧杯,(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大概”,)“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3.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现在:生气,数百年后干涸,“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这样形象直观,而且生动,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与事实不符,死海真的死了,又神奇),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然后层层分析,4.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具有科学的权威性,盐,(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4)根据上面的复述,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完成下列练习,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准备在班上交流,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四)总结,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给文章分段,用得好,在亚洲西部,其特征是咸度高,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为什么?不能,将来,)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海水中的盐类,南部较浅的地方,(说明对象是死海,培养学科学,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海水将会消失,(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现在,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用约数,)(10)速读全文,难点: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运用了举例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回答下列问题,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富有浪漫色彩,(讨论)(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水,较深的北部,就使
查看全部
  • 下一篇:集合的含义与表示3高一数学教案
  • 上一篇:地球和地球仪8七年级地理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