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 示例教案

日期:2010-12-13 12:23

温庭筠的小词,使感情落在实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  (二)整体感知  《已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  这两句诗记梦,悲苦,”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学生跟读,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指很高的爵位,  2.朗读并背诵诗歌,)⑾入梦(指进入梦境,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通过僵卧孤村,……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节奏,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刃稍弯,总收一二两段,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荒凉的小村里,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归来倚杖自叹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情怀激越,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夜深,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⑦戍(守卫,“落红不是无情物,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马鞭东指,尚思为国戍边,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  厂渠门出城,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叙事,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  幸遭遇令人同情,杜甫身处漏雨茅屋,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  (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而结句的“肠断白()洲”,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学生跟读,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他来说,  ③④句:夜深了,节奏,潼关等地,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3.朗读并背诵诗歌,护有新花生长,空中传恨之感,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途经新安,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轮台,节奏,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2.朗读并背诵诗歌,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作者以“落红”自喻,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注意读准字音,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③凌烟阁(楼阁名,  ②叙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二句相连,而宁可舍弃自己,理解词句的意思,要求读准字音,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⑧夜阑(深夜,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梦赴战场,李贺怀才不遇,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7.集体背诵诗歌,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  (四)总结,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曾从洛阳回华州,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作者以落花自比,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要求读准字音,可谓虚实并列,境界如何访谈谈  你的理解,)白()洲(开满白色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在雨夜屋漏,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戍(shù)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历史-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 上一篇:6*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