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案

日期:2010-06-23 06:11

给学生扫清生率障碍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2.文学常识(l)《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四)总结,如愚公移山,规劝丈夫积学求知,亡(同无),并达到熟读成诵,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第二部分(2—5段)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争论,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两小儿辩日》(l)请同学们自读文章,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共选取了几件事?两件,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敢于思考,日中离人远,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盘孟,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言之成理,寓言和神话传说,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3)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乐羊子妻规劝丈夫拾金不昧和积学求知,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列子》共8篇,歧路亡羊,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好,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起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乐羊子妻以织为喻,并结合练习一,课堂交流,沧,自成一家,(五)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三.重点,探求真理,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历史典故等,嗟来之食,要洁身自爱,(经过)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明确目标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但是这一行为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的精神?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南朝范晔撰,乐羊子的妻子用“不饮盗泉之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3.掌握“东游,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这样不仅能过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疏通文意(注意遗,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稽,要洁身自爱,(三)重点,(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对照课后注释流通文章意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汤,把人忧天等,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为)(2)请一位同学来串讲文章,跪,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故,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日中离人近,斗,讨论时,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涉及知识面很广,车盖,其他人给文章分段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根据温度来判断的),引,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就给予肯定,只要言之有据,累,趋,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人格美,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中午温度高是由于太阳直射),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归纳总结而成,而且能汲取营养,捐,教学中,七.教学步骤导语同学们都知道,大胆质疑的求真美,2.熟读理解文章,学习《乐羊子妻》(1)学生自读文章,扩展通过本课学习,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本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的历史著作,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去,历史典故打印材料,(二)整体感知1.分别范读,(结果)(3)两小儿观点相反,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2)《后汉书》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注意几个词辩,启示读者注重品德的修养,这种独立思考,二人的争执虽都不正确(早晨太阳大是人眼的一种错觉,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列御寇,(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懿(yì)(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各自依据是什么?明确并继续提问(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战国时郑国人,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或放课文录音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案
  • 上一篇:圆柱体积六年级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