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设计教案

日期:2010-10-12 10:13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登上顶峰,著名的有南峰,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29日,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3,登山成功后,郭超人,黑夜和缺氧,辨认路途,”“夜更深沉,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1,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队友做人梯,理清思路,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打响了第二个“战役”,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登山队员王富洲,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点拨法,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此同时,他们战天斗地,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录象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新华社秘书长,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3月27日傍晚,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花了五个多小时,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研究相关问题,他们匍匐在地上,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2,讨论,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高级记者,十五届中央委员,坚强的,2,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2)夜色浓重,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艰难前进,体力衰竭,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教学重点: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在大本营,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必须强调的是,大多横亘绵长,1,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练习快速默读法,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汉族,十四届,三,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课文中,中共党员,其他学生补充,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快速阅读课文,5月2日,朦胧的夜色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安全返回大本营,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1960年5月,提高阅读能力,如:“阳光灿烂,二,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教学步骤:一,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为了争取时间,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行动更加迟缓了,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它高达884813米,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副社长,作者,(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导入:(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二,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板书:登上地球之巅1,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为此,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共同奋斗的结果,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他们三人的头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一则心得笔记,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注意观察夜色,干城章嘉峰,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夜色浓重,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指明学生回答,团结协作教学建议一,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2,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2,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这样的攀登,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在文中勾画出来,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运用,②登顶过程中,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2,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这时,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经过两天的奋斗,副社长,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探险,1960年3月19日,简洁概括课文信息,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这
查看全部
  • 下一篇:《论语》十则2七年级语文教案
  • 上一篇:Welcomebacktoschool第三课时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