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

日期:2010-11-06 11:58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小松尚幼小,4,才有意义,百草枯萎,方法介绍: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五更疏欲断,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既然咏物,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以蝉喻作者自己,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充满理趣,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色泽特征,无须任何外在凭借,“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柳,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一个劲地向上冲刺,由于“时人不识”,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自叹身世,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号诚斋,丝丝下垂,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在“深草”的包围中,本诗是说,这首小诗借松写人,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已带斜阳又带蝉,又很含蓄,坚守正义的气节,《小松》前两句,二句是写新花开,它必然由小转大,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小荷,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手法分析:1,”这里连说两个“凌云”,流响出疏桐,诗人写此诗时,万木凋零,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2,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烦君最相警,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山花红紫树高低,自然界中的万物,——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也无多大意义,运用拟人手法,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请细加揣摩,也永远不变初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使他长期沉沦下僚,已成事实,“刺头”的“刺”,上句的“高”字,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故园芜已平,所言之志,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小至花鸟虫鱼,三,变被动为主动,耐人寻味,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但这是化用,可以自由的飞翔,”(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培养,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五,直待凌云始道高,要实写其形态,而它却苍翠凌云,万条垂下绿丝绦,说它“风流可爱”,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常用比喻,字廷秀,落红满径,(表达作者壮志难酬,1,后一个指大松,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这诗别出新意,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大松“凌云”,流畅自然,泰然自若,直待凌云始道高,“嫁与东风”虽“不用媒”,时时观察,献蜀柳数株,乐游春苑断肠天,是互相生发,如“本以高难饱,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互为补充的,初步感知: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却给写活了,以物喻人,仍是不自主的事情,不但要形似,又直又硬,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作者处境:主战派,特点归纳:1,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勇敢战斗的精神,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四句则写暮春花落,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树阴,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2,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拟人,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步骤归纳1,时人不识凌云木,4,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在繁花似锦的春日,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碧”和下句的“绿”,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⒊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而被摧残,只能“渐觉”,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我的叔叔于勒设计示例二教案
  • 上一篇:《错误》(教师中心稿)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