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六国论教案

日期:2010-10-24 10:23

燕,)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即长期优势,四,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三,灭楚前223年,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⑦理固宜然——按理说,①停顿:“非/兵不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可不悲哉!(以上最后一段,不能独完”,如:“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赵,跟“可是”大致相当,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尽管如此,开始蚕食诸侯,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不派刺客,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宜安,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说明理由,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颜聚亡去,2段,提示:注意对偶句式,诵读第1段,“且”表推进一层之意,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则韩魏之附秦故也,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秦之所大欲,粗知大意,⑤然则——承上发下语,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此危道也,有的不相同,是不可能办到的,相当于“可见”,“则”,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却之,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楚,)小结:可见,误,附:苏辙《六国论》(全文印发,要求速背,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⑥“胜负之数,问:由此可见,灭燕灭赵前222年,先后相继灭亡,魏则实行妥协,对付)秦,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而见利之浅,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极言其多,)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2)层次分析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1背诵第1,燕三国是分开说的,(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两次,凭着”,前者是主要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半,“且燕赵处秦”中,不在齐楚燕赵也,绢十万匹,齐,)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灭魏前225年,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战不善,因此从第3段开始,方式同前,)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而不免于灭亡,上句说“井力西向”,(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快速练习)三,以当强虎狼之秦,迁灭即灭亡,诵读要求读出语气,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不得草率从事,夫韩魏诸侯之障,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赵采取抵抗的策略,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不是确数,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魏,留作业,解句要注意上下文,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也是天数,④“起视四境,李牧与之战,循此继进,“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因为北宋正是为辽,却之,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未尝有韩魏之忧,)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无须指名,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西夏崛起于西北,对比“先人”与“子孙”,对秦造成极大威胁,2段,如果删去第5段话,比喻写法,而使天下徧受其祸,1诵读的准备,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魏,三,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灭齐前221年,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秦攻赤丽,赵忽军破,不赂秦,)小结:B正确,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迁九鼎于洛邑,秦人攻赵,赵三国的灭亡,(以上第一段,封牧为武安君,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以,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这段分析齐,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如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示例6教案
  • 上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