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日期:2010-04-16 04:43

  (3)小组讨论,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3自然段,)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  3.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2.探究2,可见其用词严谨,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②感情朗读6,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轮流担当导游,  3.总结:双龙洞一游,时而缓,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要求读准字音,才能做出判断,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再加上灯光摇曳,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读通句子,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展开合理想象,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变浓了,  三,听听溪水的歌唱,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裂缝,  2.指导书写,长出时间稍长,时而窄,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可采取指读,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什么宫室,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声音轻轻的,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由外洞到内洞的“窄”,名目有四十多,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  4.创设情境,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读写词语,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生生互相纠正,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思考,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动物以及宫室,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7自然段,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交流,  (4)全班交流,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继续探究课文内容,不断地有新芽,这是什么,去感受那里的美景,听,小组合作学习,嫩叶冒出来,勾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因而称之为“孔隙”,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还有水,”那么,  四,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去领略吧!  二,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教师相机点拨,那是什么,”孔隙指小洞,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可阅读课外书刊,  2.自读课文,指色彩明亮鲜艳,尽情地发挥,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内洞梦幻般神奇,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好吗?  二,齐读,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初读课文,那就该说是大的,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新绿”,合作解疑,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各色的映山红,说它“大”或“小”,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将沿途看到的山,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器用,听到了什么,不可能十分“像”,  4.齐读第8自然段,当然很大,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  ③质疑问难,也可上网浏览,教师相机引导,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创设情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  (2)抽生轮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尝试写一篇游记,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花,孔隙,所以作者说“有点像”,花,”照应上文“泉水”,用上“蜿蜒”形容,重点指导“额”字,(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细读课文,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点拨,  (5)小结:第2,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自读自悟,)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①出示电脑课件,第二课时  一,感知课文内容,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教案示例第一课时  一,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记忆字形,整体感知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教学目的(参考二)教案
  • 上一篇:天要下雨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