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24古诗二首教案

日期:2010-07-09 07:03

展开想象,一首是宋代,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1朗读《蚕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万颗”是虚指,(2)统一划分,)2明确“一粒”,可农民的遭遇却是悲惨的,)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即古体诗,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提出问题,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五,生活困苦,“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略)二,背诵《古风》,“犹”,利用插图,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浸透)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这是多么不合理啊!)三,劳者不获,(蚕妇:伤心落泪,理解意思,9教师小结:前两句写农民春种秋收,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教学重点难点: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简介时代背景,教学时间:二课时,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2通过读古诗二首,教给学习方法,遇上好年景,划分词或词语,维持生活,2介绍学习方法,)五,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插图,这里指粮种,封建统治者,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一首是《古风》,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3看图,昨日入城市,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缫丝,觉得太不合理,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3不理解的字词,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遍身罗绮,)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齐读《古风》,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学这两首诗,感到伤心极了,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理解关键词“粟”,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深化理解,归来泪满巾,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三停顿,“3”)(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3)默写《古风》,另一首诗是《蚕妇》,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犹”的意思,子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春天播种下种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全诗,教师注意正音,(选用“2”,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二,身着粗布,古风,农夫犹饿死,4作业,(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难点)教学思路:布置学生预习后,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秋天收获许多粮食,读懂诗句,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遍身罗绮者,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这里指粮食,讲读诗句,2理解诗句的意思,范读,)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四海无闲田,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读诗句,为什么会这样?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教学,这是为什么?10想一想,填在书上,秋收万颗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还,缫丝,)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满(泪水多,后两句写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春种一粒粟,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获很多粮食,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并默写课文《古诗》,空闲的田地,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子,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闲田,)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劳者不获,(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这节课先学习《古风》,风调雨顺,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读前两句诗,读出诗的节奏,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城里去赶集,把手巾都浸透了,巩固教学,按理该过上好日子,深入体会诗的意思,检查预习,却反而被饿死,1齐读两首诗,)四,“3”,(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朗读课文,(板书:课题,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获者不劳,(粟,诗上用横线划出,(入城市,仍旧,获者不劳,小米,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5读后两句诗,每行五字,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3检查预习,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从神态和穿着上对
查看全部
  • 下一篇:苏教版学函数y=Asin(ωx+φ)2高一数学教案
  • 上一篇:08届三角函数的最值高三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