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对数教案

日期:2010-09-17 09:15

培养学生对立统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表示为当时,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显示了对数计算的优越性.教学设计示例对数的运算法则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特别予以关注.对数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让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和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即.(板书)法则出来以后,难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且,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法则,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其实与+,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具体例子的提出,由引出的,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教法建议(1)对于对数概念的学习,每个对数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学生不习惯,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法则探究,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然后板书.证明:设则,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由于对数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并与指数的法则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法则(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三.巩固练习例2.计算(1)(2)(3)(4)(5)(6)解答略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例3.已知,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渗透化归的思想,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2)对于运算法则的探究,把5改写成应为,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2)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但无法解决计算问题,难点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而其他法则的证明应引导学生利用已证结论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右两边同时都有意义,再引导学生如何回避的问题.经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证法.或证明如下,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由指数运算法则得.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用投影仪打出,而32=2,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由学生回答(1)(2)(3)(4).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也简化了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差)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1)(2).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设则,相互联系,不过对数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首先可以类比指数运算法则对照记忆,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这样不仅加快了计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教案
  • 上一篇: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参考二)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