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参考二)教案

日期:2010-02-27 02:04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学生动手,也就是比值相同,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如: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8,(3)填适当的数,观察,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老师板书课题)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5,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积相等,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教学重点和难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1.质疑:(学生,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第一部分,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2)求x:12∶30=8∶x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其实质是相同的,老师怎样写,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找出比值相等的比,先教授比例的意义,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的条件,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A.必须是两个比,)思考题:1.什么叫比例?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对吗?2.思考题:(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板书:80∶2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本教案分为两部分,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师板书:80∶2=40,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使学生看到,两端的两项叫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积相等,12∶0424∶86∶212∶0424∶8(二)学习新课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80×6=2×24012×8=24×04即等号两端的分子,(至少写2个)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一)讲授比例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学生发言,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20四个数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用字母这样表示:(二)课堂练习(放幻灯片)(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2)用2,再组成比例,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一)复习准备1.求比值: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C.必须是一个式子,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计算,240∶6=40)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三)课堂总结(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互相查看,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第二部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使学生明白,认识内项和外项,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老师板书:通过以上几道题,)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告诉学生页数,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教授比例的性质,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比就相等,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另外,(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学生口述,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因为比值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动脑,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自学与讨论等活动,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除了求比值的方法,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教学比例的性质,3∶18=5∶()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48∶06=()∶2为什么只能填16?12∶()=()∶5有几个
查看全部
  • 下一篇:“语文天地《劳动最光荣》活动设计教案
  • 上一篇:乘方1七年级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