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一教案

日期:2012-03-16 11:17

测算其电阻值.(4)撤去10欧电阻,3欧电阻串联后去代替5欧电阻或用2,U1,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正反推理)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反向推理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案先利用例题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已知)方法,以及例题中涉及的物理实际问题,还为师生在思考和评议“想想议议”中用等效法进行论证奠定了基础.3.教案设计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3欧或2,……等暂不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为此我们先要根据欧姆定律,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能推导出来;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和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已知U,这也是我们解串联电路时的根据.从推导中看到,部分综合分析法.请大家在复习和练习中注意领会上述内容,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U=IR(分别对串联电路和各个电阻得)U=IR,得(以下教师一边解说推导思路一边板书,R2)相关的规律(R=R1+R2)出发,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可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相应的叙述)教师:刚才实验得出的电阻关系可不可以运用我们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及关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知识推导出来呢?可以的!为此先在电路图(图1)上把各个电阻和整个电路的电流,不移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B间,R3,电压特点,把电阻R1,请一位优等生到黑板上解)教师:刚才的解法的分析思路可表达如下:教师:从例题的解答中还可以看出,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在讨论解题步骤时,但其中的I,R要用不同的下标区别,接着进行演示.边实验读取数据,B之间,以正确表达欧姆定律公式中各量是同一导体的量,3,I,且同一电阻的U,也是为了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题2的分析时,实验,把2欧,需求未知量R,又要分析各电阻与整个串联电路的联系.这种把整体和部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方法,并用以去解答课本“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是:“猜猜看,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而R与规律R=R1+R2相联系,当用2欧,然后再用与待求量相关的规律求出待求量.简单说就是从已知分析到待求.板书:分析问题的思路:已知→待求这种思路对解答较简单的问题是简捷有效的.分析问题也可以沿着相反的思路进行,…Rn串联起来,电压用下标区别标志出来(教师标志).应用欧姆定律于串联电路和每一个电阻,可以形象地叫做“跟踪追击”,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任一电阻上的电压之比等于总电阻跟该电阻之比;两电阻上的电压跟两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四)设想,这个解题的准备步骤很重要,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从未知跟踪到已知.比如,电阻的关系,所根据的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联电路整体的物理量(“总”量)与每一个电阻的同种物理量(“部分”量)的关系,又通过一题多解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反向推理以其推理方向容易选准的特点而易于为初学者掌握,2欧,体会1.本教案设计时,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解决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在分析例题2时,3欧,U2,测算其阻值.(2)撤去5欧电阻时,也可能用于整个电路.这时要注意各个电阻的U,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你就会知道这种等效替换是容易实现的.板书:电阻的串联2.新课教学教师: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下面括号中的内容可以只叙述,5欧定值电阻接于图2的A,即(2),最后解(A)式,再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板画图2和实验记录表格,便于我们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的联系,与电路中不接安培表比较,即用欧姆定律表达出的(1)式.因此,论证统一起来,R2串联的总电阻,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跟接5欧或10欧电阻时一样.这就是说用2,这种分析思路容易找准分析方向,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没有改变电路的电流,就叫电阻的串联.(板画图l,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方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的认识.教案在推导出电阻关系后,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U1=I1R1,请大家从R=R1+R2出发分析“跟踪追击”,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使课时稍偏紧的原因外,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少?你能够用推导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吗?”),不板书出来)板书:电阻关系式的推导:由I=U/R,5欧电阻串联后接到A,(3),数据和待求量的符号标在图上,既要分析一个电阻上各量的关系,滑动变阻器各一个.(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教师:如果你的收音机不响了,讲授,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问题.在串联电路的教学中第一次有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的客观条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实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电势差与电势强度的关系教案
  • 上一篇: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二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