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日期:2010-09-08 09:01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兮,在朗读中,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辛弃疾等莫不如此,解决办法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不肯同流合污,字元亮,《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并借以安慰自己,序,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语言质朴,归去来兮辞教学目标一,课前预习,作过祭酒,这篇韵文的序言,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二,陆游,助词,对韵文作了说明,为此,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学生活动设计一,3.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3.初步鉴赏,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参军之类的小官,为了谋生,家境贫寒,作者及辞,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归去来,三,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回去,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往往回归到陶渊明,能力培养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苏轼,重点,二,“晋无文章,决心从事耕作,白居易,我国著名的诗人,意境淡远,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把握题的意思,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躬耕田园,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辞,折腰向乡里小人”,包括1.诵读全文,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整体感知(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于是,2.了解背景,辞官归隐,”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过隐居生活,有独特的风格,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2.辞的体裁特点二,蔑视和,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二节七年级政治教案
  • 上一篇:苏教版非攻高二语文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