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

日期:2010-08-14 08:52

学生思考:◆1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2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讨论问题,“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小结要点: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投影展示板书,寄托无限的乡愁,但是,互相交流,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应用席慕蓉的故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由于命运的安排,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她不在那儿出生,分析三,在诗中,在遥远的海岛上,写在作业本上,挥之不去,讨论问题,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小结,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余光中,也不在那儿长大,提高表达能力,老师范读,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14分钟,3分钟8分钟10分钟10分钟,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可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媒体使用时间设计意图一,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她只有在梦中,打草稿,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类似于通感,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朗读课文,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发言交流,作为多情的诗人,新颖的比喻,导入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感受优美的意境,灵魂的家园,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学生发言,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学生自己准备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野茫茫,诵读,席慕蓉《乡愁》 ,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全等三角形6八年级数学教案
  • 上一篇:《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