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回延安 示例教案

日期:2010-07-13 07:37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2.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延安,3.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是学习的疑点,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变化及畅谈的情景,这是学习的重点,力争能当堂背诵,教师简评朗读效果,重点讨论,2.结合练习品味诗句,(四)总结,四,4.师生共同活动,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2)结合自读提示,2.听录音,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5.齐读三至五部分,4.师生共同活动,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诗人1940年到延安,回延安 教案示例一,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学生轻声跟读,眷恋之情,(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1)指名朗读,通过阅读品味感情,七,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诗歌运用夸张,共写了五个部分,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二部分,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讨论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末两节的含义,学生跟读,(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分析第四部分,板书课题,二部分,学法引导通过朗读,(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三,分析第二部分,2师生共同活动,布置作业略,其间离开整整10年,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5.师生共同活动,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范读,使人产生联想,(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分析第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分析第三部分,(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五,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学生齐读第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投影仪,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传神的词语,(四)总结,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四,生动,3,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3.学生自拟,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歌颂延安,2.学习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及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词语,比喻,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扩展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1946年离开延安,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五部分的内容,从1946年到1956年,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比喻,第二部分忆当年,拟人,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2)教师点拨,3.师生共同活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2.诗歌的朗读技巧,理清全文脉络,学生讨论夸张,找出修辞句品味,(1)学生自读后,分析第五部分,八,六,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其余人轻声跟读,默写有关拼音,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课时按排2课时,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四)美育渗透点延安人民对革命的无私贡献,二,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3)总结归纳,(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热爱中国共产党,分析第一部分,写延安在思想,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3)总结归纳,(1)女生,排比,(1)教师范读,解题,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3)总结归纳,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简介作者,然后学生齐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作者的思路, ,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 上一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