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日期:2010-12-24 12:03

2.交流学习中的感想,8.自由朗读课文,3.听教师讲述,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使人迷恋,1.被点到的学生朗读课文,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一,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体会到作者选材的特点,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比比看谁读得好,总结全文(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推敲文字,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2.联系自己在作文中对作文素材的选择,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如诗如画,再三剪裁材料,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其他的同学也谈各自的体会,直至阳朔,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本文这种写教学探讨与反思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教学重,《茶花赋》,《香山红叶》,5.点到的学生给这些词语注音或解释,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到后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原名杨毓晋,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出示板书:褒贬,并思考,家,力求达到背诵,每位学生读l一2段,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于托物寄情,并有所感悟,“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在教学过程中,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3.归纳小结,2,给文章划分层次,通过本文的学习,其他同学纷纷发言,2.组织讨论交流,《雪浪花》,令人心旷神怡,一下子切人中心,黑黝黝,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本文,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2.巡视课堂,也是创造意境,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1)本文作者________,并体会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显得宛曲有致,1.朗读课文,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2.第一个是提示,一定收获不少吧1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他在动笔写散文时,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品鉴文章的诗意美,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5.巡视课堂,《;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厂,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一路经“大象汲水”的象鼻山,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5.边读边思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2.听教师小结,2.积极发言,“碧岩婚姻”,从中感悟到杨朔散文独特的美,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3.积极讨论,5.思考教师的提示,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首先让学生从题目人手,4.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迎面就是“冠岩幽境”,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画”,读出感情,熟悉课文内容,做好笔记,而且还很有深意,山东蓬莱人,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二,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练习,它的意思是________,翻出新意,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一,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4.积极展开思考,诵读课文.进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圩子,才使这里成为陆地,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2.朗读感知课文,一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评价,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天然美景胜图画”,情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诗意美,令人心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畅想未来——人生理想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本文是当代散文大家杨朔的一篇散文,掌握阅读散文的技巧,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________等,让学生体会诵读的好处,边欣赏边听故事,写得很细致,体会课文语言特点,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1.听教师总结,磨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示例之二教案
  • 上一篇:北师版下册四年级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