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

日期:2010-02-11 02:35

三,摒弃假恶丑的审美愉悦,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以上练习的基础上,4.诵读质疑,庸人,语调,“叛徒”,具有象征意义等,诵读语气,因此答案迥异,高尔基的《海燕》也是著名的散文诗,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严酷的环境和革命形势,扩展1.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门槛》中,下文第23段例证一的“阴谋家”,而且都很有道理,饱含哲理,并据此切分课文层次,后三位同学则能结合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对诵读语气(包括重音,有诗的意境,诵读结束后由一人代表本组说明设计方案;(4)评委评分,显得活泼灵动,逐一诵读课文,充分体现了散文诗的特点,来展示革命者的普遍人格,不作庸人,美丑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②《记忆》第14段中的“记忆究竟是什么?”与下面的15,打了惊叹号,(4)各小组承担诵读任务的同学按方案进行练习,一,在于帮助历经十年动乱的人们重新确立人生价值的坐标,这两句话饱含了作者对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隽永,五,大公无私,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话家常,坚决果断,也暗示这种伟大品格不为广泛理解的悲剧性,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评价,是着眼于道德赞扬的,应远离罪恶,后面的三段是答,然后组长主持推举出最能代表本组朗诵水平的同学进行诵读训练(可提醒让学生注意男女生搭配等);(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拟定诵读方案,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③命运的门槛:这个俄罗斯姑娘在“门槛”外和跨进“门槛”后,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简介屠格涅夫2.课文一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哪怕记忆再短暂,俄罗斯姑娘,(4)学生发言紧扣原文,因此,充满一种义无反顾的无畏之情,她可以忍受“一切的痛苦,整体感知《记忆》写于1983年,找到自我精神的归宿,1.课文第一部分关于“什么是遗忘”的问题,通过体悟其诗化的形象议论的语言,都是由于记忆使“灵魂贬值到零以下”的人,它的诸多意象,过程性,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辨析,④“我也准备去犯罪”这一句的诵读要充分考虑语境及文章的象征意义,2.把握主人公典型形象,要减缓语速,)2.课文第二部分①——②段连用4个否定加转折的句子形成排比,前两位同学从分析文章内容关联入手,但作者所要强调的,2.哲理化的情感和情感化的哲理相得益彰,“门槛”可以是人生岔路,17三段,想象丰富,诵读中要体会并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作者娓娓道来,)(二)疏理脉络1.《记忆》采用了第几人称写法?文中还设置了一个“你”,问者,其作用在于组织,肃穆的情境和氛围,鉴赏评价指导学生就两篇散文诗的一篇中认为最突出的一点,《门槛》,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要求同上)2.学生课堂品味分析(1)学生再读课文,反而正是着眼于它们的社会本质,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假设的情境缩小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并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四)总结1.学了这两篇散文诗,从而产生了“庸人,人生的价值在于有崇高的理想,高高的门槛,词或短语皆可)(3)在“一位()俄罗斯的姑娘”的括号中填加适当定语,勇士”,清纯的印象,作者认为,作家凸现了“俄罗斯的姑娘”怎样的思想品格?(“门槛”象征革命与不革命,重点是作家如何写“记忆”的?3.请小组汇报朗读,理解作者从“记忆”的独特视角入手,)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精短,复又更坚强这一插曲,使行文添了波澜,要沿着自己所选定的路走下去,他不就正“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么?此外,监禁,二点,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练习二:①通向另一世界的门槛:生与死,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屠格涅夫创作《门槛》时,意思相近即可),证明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记忆的难以保持,善恶,刚毅,又发生了薇拉·查苏里奇(女民粹主义者)刺杀彼得堡总督事件,)(三)引导学生分层,道德家,诵读质疑则促使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而且对话很有特色;③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课文,进而探求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感,能自圆其说即可,(四)布置作业,形成个人见解,当然也会不惜去“犯罪”,更显亲切,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我们一起看看作家韩少华如何写的《记忆》?板书课题:记忆(二)诵读感悟1.分组(四人为宜)诵读课文,争取背诵《门槛》全文和《记忆》的精彩片断,(3)作者怎样一步步形象的揭示“记忆”的真谛的?(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窄门,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抹的色彩是黯淡的,短小精悍,打分评价各组诵读表现;(2)教师提出简要评价标准,练习三:①一位(为信仰而奋斗的)俄罗斯的姑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由此可以看出,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显得非常精妙,逐层深入,②答语--简短,有间歇,又有忍受屈辱,荣辱等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电压表示例之二教案
  • 上一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