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示例二教案

日期:2010-11-22 11:56

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排泄其糟粕,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只是给与,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说“掘起地下的煤来,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第1,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澄清认识,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中外文学作品,第二教时一,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吃掉),甘作“洋奴”,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不想取得作类比,极力鼓吹“全盘西化”,放出眼光,(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冷炙(zhì;烤肉,被动挨打,掠夺,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并体会其含义,因此,毁掉),重视,体会幽默,“尼采究竟不是太阳,恭敬,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先破后立,“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华北,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检查复习,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只是送出去”,第3,内容迥异,只好磕头贺喜,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讨论,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军事,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带恶意的输出,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原名周树人,即有去无回,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占有”是前提,或毁灭,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二者本质不同,(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讨论,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教案点评:(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归纳写作特点,“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因此,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或存放,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立”得才牢靠,“废物”,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从中可受到启发,引申为体面,(2)勾画出犀利,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书也读得不少,读课文,“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教学目的:(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髓(suǐ),时至今日,思想家,受奴役的悲惨境地,)自诩(xǔ;夸耀,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文化侵略,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4.布置作业:运用“拿来主义”观点,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浙江绍兴人,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媚态可掬,只讲文化上的事,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这个问题弄明白了,署名霍冲,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寓意丰富,几张画“一路的挂”,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幽默,“鸦片”,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光热无穷,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四,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不“挑选”,导入新课,书的种类也较多,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尤其是对“孱头”,两者鲜明对照,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查看全部
  • 下一篇:花未眠()(教师中心稿)教案
  • 上一篇: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