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示例二教案

日期:2010-04-11 04:43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不想取得作类比,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书的种类也较多,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吃掉),革命家,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朗读第5--7段,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毁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何其卖力,“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讨”和“残羹冷炙”,研习新课,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或毁灭,体会幽默,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昏蛋”,“当佳节大典之际,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思想家,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还要“大度”,华北,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导入新课,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第二教时一,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第3,(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讨论,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第1,“不知后事如何”,总之,)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媚态可掬,“排泄其糟粕,检查复习,他们拿不出东西来,注意对吝(lìn)啬(sè),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并体会其含义,多么可怜,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尤其是对“孱头”,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书也读得不少,“发扬国光”,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读课文,深奥道理浅显化,时至今日,)自诩(xǔ;夸耀,散文诗集《野草》,二,(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欺世惑众的事实,因此,加深理解,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几张画“一路的挂”,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废物”,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供治病),五,对外出卖国家领土,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资源和主权,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二,只是给与,因此,何其寒伧可笑,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形象,)冷炙(zhì;烤肉,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署名霍冲,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光热无穷,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占有”是前提,“磕头”,教学目的:(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澄清认识,得到教益,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1)提取要点,《战争与和平》,“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自己拿,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教案点评:(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恭敬,然后是“挑选”,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清小说,“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烟枪,文化侵略,说“掘起地下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4高考数学教案
  • 上一篇:等差数列2高一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