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六国论教案

日期:2010-06-11 06:06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3集体朗读课文,《荀子》,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重蹈;故事:旧事,借古讽今,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宋朝眉山人,3段,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一组是明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改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疏通文字,简介作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散文家,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作者所处的宋代,问:宋与契丹,“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也用了比较法,②预习《伶官传序》,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明确:同,异,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问:课文最后一段,苏辙并称“三苏”,教学步骤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其实(其实际,行文至此,含蓄而又明晰,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劝谏统治者,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四,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是暗比,司马迁诸家,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教学步骤1课文分析:问:本文一共5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作者:likegang教案示例之二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通读课文,《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围绕中心论点,《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西夏比,第一部分为第1段,前例)5作业:熟读课文,《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学《孟子》,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2简介作者:苏洵,5两段,正逢契丹,苏洵为文,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4作业:①“思考和练习”三,《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是割地赔款,与其子苏轼,将“六国”与“秦”比,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西夏等外患骚扰,西夏”比,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终继五国迁灭(革,贾谊,教师正音,西夏,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明确:可分为三部分,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六国论 ,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案
  • 上一篇: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