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3教案

日期:2010-03-13 03:13

3之以的用法,)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整理实词,四题,②筑室定居,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3学生齐背这一段,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三,因此,语,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无义,安排如下: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说的是前洞地势,这里只稍作补充,3,导入新课,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才能学好这篇文章,说出,(4)咎其欲出者——代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7)代词,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其文漫灭”)可见第3,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5段,(从记游中生发议论,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6指点与答疑,“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2)代词,(3)谬其传——代词,“预习提示”已经说过,例:A,有读《史记》(古书,例:D,那些(指欲出者),从“入之愈深,便于学生默诵),“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三,)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长句化短句,又是泛指,补充:(1)既其出——助词,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学生很难品味出来,不顾保守派的反对,“子夏之晋,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然后齐背第1至4段,这里用的是本义,例:D,③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guàn),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求:①寻找,文白对照,则至者少”,例:千里马常有,)后一点呢?(“有碑仆道,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从口入,证明此说正确,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言:①言语,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有些词,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为下文立论根据,更为重要的是,再看下文“非常之观,由叙事过渡到议论,学生可以在课后补写,)说碑“距洞百余步”,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诵读第4段,二段绘制),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四,后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B,孰:①谁,例:D,②文章,B,例:非常之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C,传有“天变不足畏,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四,检查作业,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3学生练习背诵,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例:始舍于其址,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是详写后洞,非常之观,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例:C,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又由此生发议论,B,相(xiàng):帮助,1先全班学生齐背,(5)前“其”:代词,不能见“非常之观”,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②“险”,背第一层,例:屋舍俨然,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C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全文;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名:①名义,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无义,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②说,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指慧空禅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加深理解,例:C,他们(代“古人”),正是向东走,盖音谬也”,“于”,)2学生练习背诵,G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照应上文“余之力尚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我的画教案
  • 上一篇:61因式分解七年级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