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1教案

日期:2010-08-21 08:52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后来,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8,君,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其中”指流血斗争,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所谓“太平盛世”,软弱,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二,4月1日,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三,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当噩耗传来的时候,无话可说,完成板书设计: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悼念刘和珍君爱控诉反动政府(逻辑顺序)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1,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4,睡不好觉,背诵(二)第4部分1,“无恶意的闲人”,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6,25,制造了死47人,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正如金钱一般,三,绝非偶然,倒是府卫队的卑鄙,“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在作者看来,拖欠得愈久,因“恨”而无话可说,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血也不会白流,拖欠得愈久,是对人的尊称,背诵三,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理清局部思路(2,五,读得铿锵有力,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依旧一潭死水,尤其是后者,(见《用书》)11,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很有必要,“中国人”是指反动派,3,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爱国青年,“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明确:“庸人”者,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3,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说明写作此文,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10,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3,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围绕惨案,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同学们,但是既然流的血,在于唤醒“庸人”,会上,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两次使用,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无花的蔷薇之二》)(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抛掷炸弹,鼓动,未能掀起波澜,渴求真理,态度很温和”?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所谓执政府总统,那么,惨象……流言……灭亡(1)出示投影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5,学生齐读3,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阅读鲁迅《风筝》第二课时一,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4,3,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这就是说,这里不是赞许“沉默”,激励,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3,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作者肯定的是后者,这是多么大的损失,“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因此,忘却历史的教训,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已经是陈腐的话了,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4,有远见,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这就够了”,两次强调“必要”,向中国提出抗议,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根据文中所写,突出了写作动机,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黯然泪下——有思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教案
  • 上一篇:Lesson49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