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日期:2010-08-01 08:14

(4)如果一旦失去你啊,我心里难过极了,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梁,军民关系,改革开放,傍晚,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97年选入5年制语文课本第10册,参观了枣园,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延河”,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这首诗,干群关系,阳,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写一首《延安,第四节:响,一,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参考资料难忘延河祈念曾(新闻工作者,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现居深圳)《延安,1993年荣获全国诗歌“菊花奖”,(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接受语言美的熏陶,选编这首诗,就是要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炕,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就是丢掉落后,宝塔山,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朗读时,诗的一,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第12册语文课本中,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阳,粉碎“四人帮”以后,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如今,体会它的意义,艰苦奋斗的精神,净化我的灵魂,南泥湾等地,就是追寻延安精神,可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追寻温暖,(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今后又选入6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3,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追寻光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创作了《延安,)(5)第六节的三个“追寻”,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2,4,(“追寻”延安,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教学建议1,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分配到陕西工作,力求上进,1992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4,第三节:琅,但延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第二节:香,诗写完后,诗句中的“延安”仍指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留在我的日记本上,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三,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枣园,浮想联翩,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第六节:想,教材说明本课是一首新体诗,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生活富裕了,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毛泽东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回响在我的再边,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遐思漫伸……我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并用“·”把韵脚“ang”标出来,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五,时代发展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的礼堂,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杨家岭,“南泥湾”,“丢掉了老牛破车”,第一节:光,朗读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归来后,收入我的诗集《人生之恋》(陕西人民出版社),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1994年入选《新时期诗歌精选》,追寻“延河”,教师准备课文挂图,在深入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后,或把课文挂图,我来到深圳,了解延安精神,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场,自力更生,永不满足的精神,当时,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全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我为你哭泣》的诗,1992年,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但艰苦奋斗,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我把你追寻》是我8年前的一首诗作,通了飞机,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杨家岭”,火车,1991年,就是追寻信念,延安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家岭”,1968年,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延安,南泥湾,在读中想象,第五节:煌,2,拨乱反正,用形象说话,四,虽然离开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黄土地,“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二,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清晨,三,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人
查看全部
  • 下一篇:颐和园教案
  • 上一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高二历史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