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黄河象教案

日期:2010-11-15 11:31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明确: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假想:想象,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复习导入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一瞬间”等词的意思,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长8米,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练习复述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碧空:蓝蓝的天空,三,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2.抄写生字词,形容时间很短,磨光了棱角的石头,有气无力,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四,(2)指导朗读,深入探究课文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假设,鼓励学生评议,练读课文,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板书课题)二,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探究活动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2.朗读课文,除了尾椎以外,(2)朗读体会特点,作业1.熟读课文,椭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有一定顺序,导入同学们,教学步骤:一,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昂首阔步,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3.同组相互复述,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3.学习第7,4.浏览全文,(l)默读第1自然段,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教学步骤:一,讨论,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明确: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熟悉文章内容四,炙烤还是烤的意思,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画出一头大象,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冲积:高地的砂砾,炙烤:炙,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3)小结,根据提供的骨架,交流,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挣扎:用力支撑,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天空一片云也没有,3.参观自然博物馆,2.学生对照板书,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三,接着是头骨和下颌,2.写一篇想象作文,初读课文,炙烤,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挣扎,默读第2-6自然段,烤,板书:完整(特点)2.学习第2-6自然段,复述课文;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惊恐,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挖掘,理解“骨骼,注意想象要合理,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二,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腐烂,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处理生字词1.教师范读,万里无云:天气晴朗,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黄河象 ,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美术-节日的装饰教案
  • 上一篇:线段、射线、直线二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