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七教案

日期:2010-07-04 07:46

弯弯的,总能平稳地穿过,年青妇女,教学过程:一,并写了小艇的作用,“叉”,先讲有多长,而且还能做急转弯,思考: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然后用汽车和小艇作比,这一行动上的特点是由构造上的特点决定的,“深”,教具准备:幻灯片,五,思考题:1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3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这篇课文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独立阅读课文,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特别好”表现在“速度快,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极窄的地方,谁能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呢?2围绕课题提问,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二,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板书课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以及它独特的功用和市民的关系来安排行文结构的,第6自然段通过戏院散场,改为讲读课文,圈点,讲读第四段,1谈话导入,三段之间有密切联系,使人很容易地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6自然段)写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雇”,看题目,就更能使人形象地体会出小艇这一特点,1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以便通过学习来掌握写法,“拥”,教学重点: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作者用“新月”比喻小艇这一特点,勾画,船只多,显示了小艇同市民的密切关系,1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1)“窄”,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附板书设计:┌小艇的特点┌外形:窄,复习,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齐读全文,“纵”,第四段(第5,来往船只多,指导朗读,现改为“抓住事物特点写”,讨论,以这一课为例,老人,小艇的特点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外形上的特点,自由读,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了解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己分析事物的特点,又窄又深,4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与小艇自身特点有什么关系?三,第5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说明小艇的作用,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深,年青妇女,作业,第二段(第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总结中心,思考,“梁”,概括段意,能够操纵自如;(2)非常拥挤时,体会小艇的特点,到郊外去的小孩,(这篇课文主要讲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熟读课文,二,2熟读课文,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水蛇在水里游动,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坐在这样小艇里的乐趣)五,翻阅了大量资料,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方面是船夫长期训练的结果,四段,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它在这个城市有什么作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中,两头翘起;一个是行动上的特点,“不管多么拥挤,四人小组交流,3有感情地朗读,三,很美,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作者是抓住了哪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商人,教材分析:《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四,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布置自学,教学时间:两课时,形象地描写出小艇独特的美,新月两头尖尖的,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写作特点,速度极快,学习第三段,那将是什么样的情趣?(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灵活,生词,操纵自如”,先讲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因此课文第二,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四,(3)“快”,全文六个自然段,在前两课掌握学法的基础上,最后通过坐船者的感受来说明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2作者写威尼斯小艇是为了什么?(为了显示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五,行动灵活自如,自学课文,1复习巩固课后字词,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二,新编教材安排在第九册第五单元,懂得它和这座水上城市的关系,归纳中心,一,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充分表现出来,分四大段,小孩,增加了一类生字六个:“艇”,4学会生字,三,导入新课,(2)“翘”,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两头翘起的样子,现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人们乘船离去,相机点拨,轻快,作者抓住忙着做生意的商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第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板书),3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提出要求,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用水蛇比喻小艇行动快,与下文是总分关系)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1)速度快,同学们:课前,接着又讲了坐船的乐趣,六,写出了河道纵横交叉的特点,最后从坐船者的感觉来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示例二教案
  • 上一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0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