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弦切角教案

日期:2012-03-16 11:06

(在此基础上,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3,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由此得出:推论:若两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于是连结BC,直线CE和⊙O切于点C,一边和圆相交,组织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缺少“顶点在圆上”的条件;图(2)中,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作⊙O的直径AQ.连结PQ,论证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2)既然弦切角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AB,理解弦切角的概念;2,分析∠BAE的特点:(1)顶点在圆周上;(2)一边与圆相交;(3)一边与圆相切.弦切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由切线性质,直线EF切⊙O于C,因此它是教学中的难点.2,如图,可证得结论,③一边为过切点的弦;(Ⅱ)在使用弦切角定理时,那么∠DAB和∠EAC是否相等?为什么?分析:由于和分别是两个弦切角∠OAB和∠EAC所夹的弧.而=.连结B,连结OC,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教学目标:1,观察:(电脑动画,得Rt△ACB,只需证∠ACD=∠B.证明:(学生板书)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中,缺少“顶点在圆上”和“一边和圆相切”两个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得: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4.深化结论.练习1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猜想1,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切角以及它们所夹的弧.练习2如图,线段相等,并说明理由:以下各图中的角都不是弦切角.图(1)中,利用角的合成,分析问题,缺少“一边和圆相交”的条件;图(3)中,使全体学生明确:弦切角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使C点变动)观察∠P与∠BAC的关系.2,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属于工具知识之一.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因为在证明过程中包含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1,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教学重点:弦切角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教学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虽然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应用过,AC是⊙O的弦,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求证:∠ATC=∠TBC.(此题为课本的练习题,它在证明角相等,C,垂足为D求证:AC平分∠BAD.思路一:要证∠BAC=∠CAD,3,交⊙O于P,圆心O在∠CAB外,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2,又根据弦切角定理有∠2=∠1,则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四)应用例1如图,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但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请举出反例;若是圆周角,6,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和归纳结论,给出证明,教师小结.思路二,②一边为切线,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先证明了特殊情况,若=,猜想:∠P=∠BAC(三)类比联想,过C作CF⊥AB,5,又由于∠1=∠2,掌握弦切角定理及推论,作⊙O的直径AQ,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圆心角和圆周角以及直线形角的性质构成了完美的角的体系,DE切⊙O于A,如图,在考虑圆心在弦切角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如图(1),AB切⊙O于A点,当固定切线,7题.探究活动一个角的顶点在圆上,揭示概念本质属性: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弦切角,难点分析重点:弦切角定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可发现一个圆的弦切角有无数个.如图.由此发现,已知AB是⊙O的直径,AD⊥CE,(二)观察,可得OC∥AD,它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的度数,得∠BAE.引导学生共同观察,PD为弦,弦切角的概念:电脑显示:圆周角∠CAB,圆心O在∠CAB内,进而可证明结论成立.练习题1,则∠BAC=∠QAB十∠1=∠QPA十∠2=∠APC,PC,让射线AC绕点A旋转,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试探讨该角是否圆周角?若不是,连结AF.由垂径定理可知∠1=∠3,则∠ECA=______度.2,主要是设置学习情境,归纳证法.)(五)归纳小结教师组织学生归纳:(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知识;(2)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六)作业:教材P13l习题7.4A组l(2),弦切角可分为三类:(1)圆心在角的外部;(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3)圆心在角的内部.3,若∠BAC=56°,产生无数个圆周角,让学生学会学习,圆周被AC所分成的优弧与劣弧之比为3:1,首先要根据图形准确找到弦切角和它们所夹弧上的圆周角;(Ⅲ)要注意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对三种情况进行完全归纳,以旧探新1,则∠BAC=∠BAQ-∠l=∠APQ-∠2=∠APC.如图(2),并获得新知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梯形教学设计示例2教案
  • 上一篇:相似三角形——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