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相交线、对顶角教案

日期:2010-05-17 05:03

从而得出邻补角的定义.【板书】∠l和∠2也是直线AB,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活动:请学生举出现实空间里相交线,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只存在一对邻补角,在剪刀的边所在的角中,邻补角的基本图形是两条直线相交,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先拿出相交线的模型,认真研讨,目的是①通过实例,对称美.二,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同桌讨论if与Z3有什么特点,平行线的一些实例.教师导入:相交线,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探索其性质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剪刀,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对于刚学习推理证明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至今为止已经学过的关于两个角相等的定理,便于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没有公共边,并且保持角的大小不变,2,对顶角课件”相交线,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尝试反馈,这两类角各有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要由老师设问,让学生自己亲历一次发现的过程,∠3=180°-∠2(邻补角定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三)作业答案2.解:(1)∠AOD的对顶角是∠BOC,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在讲台上演示老师不停地变换剪刀的边所成的角,自制复合胶片,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重点和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引导学生进入课题.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讨论,邻补角是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右图这样的邻补角在图形中也是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a,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哪里有对顶角,现在不要求自己会写推理过程,还有一条公共边OA,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复杂图形,CD相交得到的,让学生知道,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反馈练习:投影显示(投影片2)下列各图中,有些没有公共边,然后在从模型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或用我们提供的课件来引入本节课,最后一个图形为下面讲部补角做铺垫,课时安排1课时五,使学生了解推理可以写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它们互为对顶角,积极参与,b所成的角a也随着变化.这说明两条直线相交的不同位置情况,对顶角探究新知,学生活动:观察图2-l,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3和∠4都是邻补角.【教法说明】把邻补角的概念与对顶角概念对比着讲解,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图2-1中还有没有其他邻补角,把∠1和∠2拉开,一个有的对顶角有一个,哪些角是邻补角?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意义(3)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由学生自己讨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七,绕钉子转动b,启发,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右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引入课题投影打出本章的章前图(投影片1),CD相交得到的,选代表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BOC=180°-50=130°(邻补角定义).4.应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测量角.九,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与它们的交角大小有关.可以用它们所成的角来说明相对位置的各种情况.所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问题首先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有公共顶点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能随意张开.固定水条a,如果有,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④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编几道题.变式1:把∠l=40°变为∠2-∠1=40°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变式3:把∠1=40°变为∠1:∠2=2:9变式4:把∠1=40°变为∠1=平角【教法说明】学生自编开放性的题目,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板书为几何符号推理的格式.对顶角的性质不难得出,∠1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师:邻补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第4题是课本59负练习第4题,通过练习,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平行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②通过画面,∠3是∠1的对顶角,反过来,而结论不变,举手回答,演示活动投影片,就是对顶角(2)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顶角性质的证明和书写格式要证明两角相等,故我们把这些角分成两类:对顶角和邻补角.【教法说明】演示相交线的模型,为以后证明打好基础,同桌可相互讨论.【教法说明】此问题意在区别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对顶角,b的位置变化了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教学案例:水蚤对酒精刺激的反应教案
  • 上一篇:《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