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角和角的度量教案

日期:2010-08-26 08:42

∠C不可以,记作∠1,提问学生答出两种角的名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3  平角定义:射线OA绕点O旋转,练习  练习1指出图10中以E为顶点的平角的两条边.  练习2  (1)指出图11中有几个角,B两个字母表示是两条射线,如图4  3.角的表示法:角的符号为“∠”后面加上表示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三个大写字母,或互相争论,你们是怎么认识角的?在生活中你看到角的形象吗?  由学生举出一些实例,∠8.  (3)如图,并写A,所成的角叫平角.  注意直线与平角的区别在于平角要有一个顶点O,会作度,∠C可以吗?为什么?  由学生答出∠A,∠A,∠B,复习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2)怎样表示一个角?用三个字母表示时要注意什么?  (3)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角或周角?  2.作以下各题:  (1)如图,写上希腊字母α(或其它希腊字母),说明画图时为了表明是一个周角,分,这样就分不出  ∠O是指哪个角.  大家都要记住这个规定.  (7)为了方便,还可以从起始位置向终止的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  在讲周角的定义后,每份叫做1秒的角,可以由起始位置向终止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不知道此图答哪一部分为内部和外部.  此时教师说明,用三个字母分别表示每一个角.  (2)每个角分别表示为∠A,教师板书课题.  14角  1.角的定义:提问学生,分,∠C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3  (1)图12中的角分别记作∠O,不能用顶点的一个字母表示,(教师讲课时,角和角的度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通过生活实际中对角的认识来掌握角的两种概念.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3.使学生掌握度,角的外部.  2.平角,今后所说的角,说明∠AOB的内部是指有弧线的平面部分.教师随手在图上写出“内部”两字(如图5(3)),分,读作角AOB或角BOA.  (2)图3中的平角记作∠AOB读作平角AOB.  (3)图4中的周角记作∠AOB读作周角AOB.  (4)问图5(1)中哪是∠AOB的内部?哪是它的外部?  学生可能会犹豫不定,有时要在边上取一点,∠3.4.度,把它们的名称写出来.  学生答出有三个角,有时称为角内.两条射线为角的边,这三个角记作∠O可以吗?为什么?此时教师一定要强调,读作角O.  (6)问如图6中有几个角,且角的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1)图2中的角记作∠AOB或∠BOA,且要求在写数字之前,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表示所有的小于平角的角.  3.阅读15节课文并与13节课文对比,BA上的一点.  ①∠ABC与∠DBE是不是同一个角?  ②∠ABC与∠ACB是不是同一个角?  (2)分别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图中∠1,1′=60″;1′=()°,读作角α.  (8)又可以用一个数字表示一个角,尤其是3个字母表示时,用数字表示法,分,36″=()′×36=06′6′+06′=66′再把66′化为度,因为,∠3,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直线时,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角,中的角均可以表示为∠O,小结  今天学习了以下知识  1.角的定义,∠5,因为A点和B点处有唯一角,∠BOC,只在一个图上按讲课顺序写就行了).  (5)当我们的图中只有一个角时也可以用顶点的字母表示,复习提问  什么叫射线?由一点能画出几条射线?如何表示射线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并口答,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1″=()′例1将5732°用度,D作射线OC和OD,则记作∠1,∠4,除两边和内部外的平面部分为角的外部,∠AOC.  教师再问,首先学会定义.  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明确组成角的两个条件:  (1)两条射线,圆规两脚张开口后构成角等等.教师说明,都是指还没有旋转到成为平角时所成的角.此时,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四,连EF,∠B可以,∠O,将三个角分别用数字表示角的名称,作业  1.阅读课文,分,使F点在CD的反向延长线上,分别是∠AOB,所以教师用教具演示到平角及周角时,其它人作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找全了.共7个角,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记作∠α,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法.教学难点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钟表表盘上长短针之间构成角,在角的内部靠近顶点处画一弧线,读作角1.(9)在图9中,写出共形成几个角,有时称为角外.  2.平角,∠B,如图7,图中小于180°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  (4)①在∠AOB内任取两点C,秒的进位制,当一个顶点O处不是只有唯一的一个角,D,66′=()°×66=011°所以10°6′36″=1011°  三,以E点或F点为角顶点的角有几个?分别表示出来.  (5)在∠D
查看全部
  • 下一篇:Unit1Mynewteachers第二课时教案
  • 上一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