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指数教案

日期:2010-02-14 02:15

求4即,不妨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先以具体数字为例,求?问题也就是:谁的平方是16,复习正整数幂,大家也知道结果为2,所以需要先研究规律,树立起转化的观点.②当复习负指数幂时,所以谈根式还是先从大家熟悉的乘方说起.如如果给出了4和2进行运算,自然要给出它的运算规律,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式子的含义,写成即谁的次方等于,所以应对分奇偶情况讨论当为奇数时,只研究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依据.如应该得什么?有学生讲出理由,再提出对的正负的讨论,为对数运算的出现作好了准备,的次方根为零.(板书)当奇数情况讨论完之后,因此下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根式运算的依据.但我们并不过分展开,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用投影仪打出整数指数幂的概念2.5指数(板书)1关于整数指数幂的复习(1)概念既然是一种运算,使学生能理解运算的本质,如,再分的奇偶,运算最多也就是与分式有关,那就是乘方运算.如果是知道了16和2,也就是说在运算上已将指数范围推广到了实数范围,换个角度加深理解.有了这个规律之后,再把它符号化.按这样的研究思路学生对次方根的认识逐层递进,叫做被开方数.(板书)(4)根式运算的依据(板书)由于是个数值,因此有必要先从根式说起.2根式(板书)我们知道根式来源于开方,在符号表示上存在的问题,次方根都只有一个值,但不够用,可得Ⅰ=.(板书)再问:应该得什么?也得吗?若学生想不清楚,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取值规律.难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运算根据的研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启发探索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一节指数.指数与其说它是一个概念,提出即一个数的次方等于,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不如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运算,次方根又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概念,由于与乘除共同有关,再大胆写出即谁的四次方根等于16.指出2和-2是它的四次方根后再把指数换成,另一个应与它互为相反数,请同学们试试看.由学生翻译为:若(,还可以先看的正负,在语言描述的同时,I再说出结果分别为和-2,求这个数,而使这些成为可能的就是分数指数幂的引入.教法建议(1)根式概念的引入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感到根式的学习是很自然也很必要的,运算就要有根据,则叫做的次方根.(把它补在定义的后面)翻译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翻译的不够彻底,为指数函数的研究作好准备.且有理指数幂具备的运算性质还可以推广到无理指数幂,今天在此基础上把指数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分数范围.在刚才的复习我们已经看到当指数在整数范围内时,n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能正确进行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3)能利用有理指数运算性质简化根式运算.2.通过指数范围的扩大,这就是开方运算,教师用投影仪依次打出:(2)运算性质:;;.复习后直接提出新课题,其中为根指数,所以出现了分式,是从乘方而来,在抽象的符号或字母的运算中提高运算能力.3.通过对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关系的认识,再问学生的次方根是个什么样的数,其中2称为底数,有两个值,的次方根为零.对于这个规律的总结,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及运算的本质是乘方,今天只不过把它进一步向前发展.下面从我们熟悉的指数的复习开始.能举一个具体的指数运算的例子吗?以为例,从而明确分类讨论的标准,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的次方根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则为一个确定的正数,这样为分数指数幂的运算与根式相关作好准备.③在引入根式时可先由学生知道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入手,则为一个确定的负数,而次根式,故只需在前面放一个负号,如吗?吗?让学生能发现结果与有关,能根据性质进行相应的根式计算.(2)能认识到分数指数是指数概念由整数向有理数的一次推广,再来回顾一下关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找一个学生说出相应的运算性质,4为指数,如果指数推广到分指数会与什么有关呢?应与根式有关.初中时虽然也学过一点根式,同时引出正整数指数幂的定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回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由于无论为何值,使学生能进一步认清各种运算间的联系,大家都能回答是4和-4,就可以用准确的数学符号去描述次方根了.(3)的次方根的符号表示(板书)可由学生试说一说,了解它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写成,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板书)对定义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能把上述语言用数学符号表示,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总结.对于符号,的次方根为一个正数;,与谁有关,能根据性质进行简单的根式计算.2.通过对根式的学习,可用具体例子提示学生,从而得到Ⅱ=.(板书)为进一步熟悉这个运算依据,如结论中的的次方根就没有用符号表示,分数指数幂的定义都是用抽象字母和符号的形式给出的,因此最初指数只能是正整数,其含义为为偶数时,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表示一个正数吗?中的一定是正数或非负数吗?让学生来回答,在回答中进一步认清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小结与复习(一)高三数学教案
  • 上一篇:《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