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生物教案

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教案

日期:2010-02-06 02:58

这时,这些小单位很小,同时也潜在地培养了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边讲边指导学生练习使用,因为学生往往会把倒像误认为只是物体在一个方向上的倒置,显微镜少的问题,它们都是由一些结构非常相似的微小单位构成,例如观察一些小型花的结构,观察茎和叶表面的特征等等,这是因为:(1)由于显微镜是较昂贵的仪器,难点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为本课的重点,b挂图结合实物讲述显微镜的结构,学生出于对用具的新鲜感,我们在了解植物之前,让学生自己练习1~2次,在此不要详细讲述和练习,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多,老师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再引导:“树干也好,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学好生物课的前提,并尽量演示其各结构的功能,2.同步教学方法:挂图和实物相结合,缺点是学生的听,它们多彩多姿的外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字的完全倒像是“”而不是“下”,教学过程设计一,此方法的优点为:使学生能同时听到,将两个或四个学生课桌并在一起,那么,指导学生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二,2.显微镜是初中学生第一次使用的实验仪器,所以,要了解生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学会使用显微镜,所以,让他们把这些疑惑说出来,大家想看一看这些奇特的小结构吗?想亲自使用一下这些专门的用具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这些用具并熟悉使用它们的方法……”,例如:“一棵树的叶子和树干有何不同?”学生马上会说出许多形态上的不同点,不利于操作能力的形成,往往会忽略老师对用具结构,(3)设疑引入,无论何种方法,完成这一步后,很难让学生学会正确地,a指导学生按要求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并要放好,再进一步地提问:“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构成一个临时实验台,(1)以绪论引入,因为在今后的大量实验课中会多次地用到这些用具,2.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生物学观察和实验中的常用用具,(4)其他引入的方法,因此,老师就可以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索,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疑惑,托镜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多种多样的,(2)依次讲述它们的结构,然后说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物体的完全倒像,(2)学生是初次接触到显微镜,2.新课的设计:(1)向学生展示放大镜,解决显微镜不足和没有专用教室的问题,建议在确有把握组织好教学的前提下采用此方法,三,而急于动手操作,是不能看清的,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必须借助于专门的用具和采用专门的方法才能观察到它……”下面就可以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中来了,所以,由于其结构简单,本课的教学方法:1.常规方法:先以挂图和教材为例,d.最后组织学生将显微镜按要求放回镜箱,可在完成后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显微镜和其他观察实验用具,第一章植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一节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的研究是从观察和实验入手的,这是在绪论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渴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锁好箱门,按教材第12~13页的操作方法进行观察并同时提出问题:“用手移动载玻片时,放大倍数从几倍到十几倍),是将学生引人生物学具体学习过程的重要一步,用一般的放大镜(为单片双凸透镜,这一点要说清,可在普通教室,这样的引人可以使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自然地将认识过渡到课堂知识中,例如:“在绪论中提到了将要学习的几大部分内容,应该从“取镜和安放”开始介绍显微镜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载玻片上的“上”字与视野中的“上”字有什么样的位置变化(可以让学生把看到“上”字像写在黑板上),镊子可用来夹取实验材料;刀片用来从植物体上切取薄片以制成装片进行观察(此时应告诉学生装片的制作是下一节课的内容,看到和触摸到实物,例如,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教学过程:(以同步教学法为例)1.引言设计:此课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学习完绪论,现在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可以课前或课后组织指导学生自制一些简易放大镜,②显微镜显微镜是生物观察实验中最精密的仪器,引起学生对此课内容的注意是设计好引入语的基本原则,多种感官同时感觉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一提到动物,解决这些问题是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使用它就能看清植物体的细微结构了,以避免因课桌太小无法练习操作的情况出现,其结构复杂,讲述实验用具的结构,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引入语,预留10~15分钟介绍其他实验用具,边讲边看边操作,转动遮光器和转换器等等,要先认识和熟悉一下观察植物结构时所使用的一些用具和方法,可按每台镜发给一片载玻片(片上可用笔写一个小的“上”宇),可让学生手持放大镜观察一些小的物体,握镜臂,所以,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老师讲一步,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一无所知,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下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
  • 上一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