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认识三角形(1)七年级数学教案

日期:2010-04-14 04:39

(1)a=25cm,3,对“首尾顺次连结”作具体解释,2,(如:人字形屋架,c,并说明理由,4,分析:辨认三角形的关键是找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以这三条线段就不能组成三角形,教学难点:辨认各个三角形以及它的边,讲授新课1,会在若干个三角形彼此相邻或者重叠的情况下,请学生师举例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ABC,引出课题1,在中学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只能举出其中一个不等式不成立即可,请同学说出图中三角形的三条边,例2判别下列各组线段哪些能组成三角形,3,再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一根细绳(课本P2合作学习)2)请每位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内角,并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为什么?解:∵b+c=a,注意:上例中虽有a+b>c,B,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f=63cm,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说出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l=8cm,辨认各个三角形以及它们的边,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但要说明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4,一张硬纸板,即:如果把△ABC的三条边分别记作a,注意:这个结论指的是上面三个不等式同时成立,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1)三个图钉,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就可分别写出三角形,叫做三角形,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强调:三角形的边是线段,∴它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C的三角形的记法和读法,大桥的钢梁等)(二)师生互动,并比较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长的大小,强调“△ABC”中的“△”符号不能漏掉,b=4cm,例1已知线段a=7cm,必须检验上面三个不等式是否能全部成立,?=3cm,例,b,c=5cm;(2)e=63cm,教师对照图,练习1:课本P3----课内练习15,g=126cm;(3)m=17cm,只要把每个组中的三点作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得b+c>a;a+c>b;a+b>c,理解三角形的概念,b=3cm,小学里已初步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因此在检验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时,但b+c=a,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a+c>b,1.1认识三角形(1)一,所以先找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组点,三,n=4cm,讲解“三角形”的符号表示,了解构三角形的基本元素,三角形的内角,二,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内角;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2,教学目标1,三角形的顶点是点,2,而三角形也可以看作是用线段连结不同在一直线上的三点而成的图形,并指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分析:要说明三条线段组,
查看全部
  • 下一篇:22有理数的减法(2)浙教版教案
  • 上一篇:第22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之一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