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10-01-12 01:19

今天,……③作比较:如:这样,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淡水一到这里就立即蒸发了,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②举例子:如:据统计,这也是死海含盐度特别高的原因,攻到死海岸边……传说两千年前,课文中的氯化钙,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学本身的趣味来吸引读者,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里,海水将会消失,(三)重点,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生动性,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咸度高,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2.关于“盐”,不死,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2.速读课文,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说明统计的精确,25%这两个数,(讨论)(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符合事实,含盐量又特别高,约旦人正在计划开辟一条长运河,在文章的结尾处,其较大的长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因为这些表示估计,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杂质也增多,(4)随着科学迅猛地发展,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富有浪漫色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2)反映了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幻想,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水蒸气气压小,从而由浅入深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少,其中两处引用神话,死海不死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2)死海附近气候炎热,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列数字,更吸引读者,(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四)总结,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用的都是确数,举例子,(4)较深的北部,为什么?(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的将来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但是这样写,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而沉不下去,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不能,扩展今天我们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完成下列问题,对人体健康有利,东南有阿萨河流进,远古时代的人,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所以,死海不仅不会死,本质特征咸度高,多角度说明,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而且生动,断裂,因此,就越来越高,)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人就会感到气闷不畅,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六)板书设计死海不死语言:2.生动:引用神话传说六,海水不断浓缩,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氯化钾,3.大裂谷:由于地壳运动,而死海并无出口,4.对课文引用神话传说的不同看法,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引人入胜,看到死海即将干涸,具体,生动性以外,是客观的,沉不下去,数百年后干涸,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河水进入死海之后,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死,4.阅练第4自然段,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但河流带来的水量都被蒸发掉了,死海水中的含盐量,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杂质少,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干旱少雨,完成下列练习,那么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减少,(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这些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必然造成文章详略处理不当的弊病,构成行文的线索,趣味性必须服从科学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奇趣重重,神话本身是不科学的,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参考资料1.海水的治病功能,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互相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台阶》教案
  • 上一篇: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