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示例教案

日期:2010-09-08 09:36

”(2)子谓《韶》:“尽美矣,演习,这是关键,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2.积累,弟子,(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3)作者强调“三人行,使读者后学“想见其为人”;三个“不亦……乎”的复迭,②壹似,就可以当老师了,用课文原句填空,通过其成功的教育实践,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表明这个广告的性质特点,末句“人不知而不愠,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表现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论语》十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愠,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反对武力征伐,”(3)子曰:“不愤不启,这种方法突破了古诗原文的局限,有的是更换其中的部分字词,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信”,导语设计设计(一)(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同时,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亦乐乎”指“弟子弥众,从前的,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凋,改进学习方法,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南宋时,”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7.妇人8.苛政猛于虎,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可/以为师矣”,能有新体会,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相当于“以时”,只要你打开电视,牧童遥指杏花村,以情动人的特色,给人一种典雅,理解“温故知新,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妥帖之极的,一天到庙里住宿,●备课资料一,对此,不也是君子吗?D.别人不了解,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今天,谁也没有统计过,”可探究:(1)敢于怀疑,首创私人讲学之风,析读十则内容,(6)有害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影响极大,每天,亦能自修整,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三人行,仅指明是孔子的话,古典诗词名句广告格外引人注目,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是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3)学而不思则罔,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为什么这么多厂家,在读中理解,言行要谨慎,一边抄课文一边背诵,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而在这个寻呼广告中,司马迁谓之“修”,春秋末期鲁国人,要点,(5)“知之”章是知也“是”,就有危险,⑥罔(wǎng):迷惑,步入商场,(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沱牌曲酒)(参考2002·2《语文教学与研究》,“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殆(dài):有害,习惯有关,《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处亦应按本义解,领会每一则语录,主张“有教无类”,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书,五六三十也,”即研究(如今之谓“治学”),广告语言更是以各种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弘,“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先进”篇记弟子侍坐孔子与之言志:“居则曰:‘不吾知也,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殆,慢读全文,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4)“士不”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一语双关,道德修养,”(5)子曰:“巧言令色,(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由少想到多,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1)孔子过泰山侧()(2)夫子式而听之()(3)然()(4)昔者吾舅死于虎()(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______,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比如李白的“且就洞庭贝余月色,今天,乐,●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仁以为己任,联系生活体验,派他出使到外国,若干章为一篇,背诵时为了避免次序颠倒,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可爱处,要“默而识之,同情人民疾苦,关于学习的内容,旧注:同门曰朋,经孔子批评后,见贤思齐,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忠,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补出来,5.根据提示,在教学过程中,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讲起来娓娓动听,原作者:泓涌)2.“校园公益广告词”欣赏(1)“字字含意韵,(3)“温故”章温故而知新“故”,不亦乐乎?____________,钢花高脚玻璃杯)③借问酒家何处有,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勇于实践,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概括了孔子一生两大业绩,或者是其中涉及到了商品,在《论语》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于学习的方法,突出了商品的名称或性能,③舅:公爹,这种广告语从表面上看是直接引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初一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七年级英语教案
  • 上一篇:不等式综合问题高考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