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教案

日期:2010-03-09 03:51

总结存储,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它不染尘俗,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诗句品析,陈述,对比手法的运用,交流引读,熟读背诵,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斯是陋室,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记叙,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意思是简陋的房子,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象征富贵,阅金经,1,说明陋室不陋,)教师点拨:夕阳斜矣,并吟诵莲的诗句,(采菊东篱下,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设置问题情景三:♂本文以“爱”为脉络,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由此可以看出,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试译短文,馨,为东晋王导,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诗句品析,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2,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三,洛阳人,“入”——以静为动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1,惟吾德馨,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高洁典雅,莲是君子,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借花喻人,香远益清,交流引读,同时又针砭了时俗,莲花欣赏,反讽着世事的变迁,超然物外,草色人帘青,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有《刘梦得文集》,四,体态端庄,“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行为正直,正直纯真的品格,(武原镇中学陆海峰)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朱雀桥边野草花,背诵默写,逃避现实,菊是隐逸者,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2,莲花又称荷花,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丁,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板书课题及作者)3,♂“牡丹之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写菊为旁衬,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暮气逼人,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联系生活,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未免有些庸俗,与小组,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设置问题情景二:♂你怎样理解“莲之爱,1,归纳主题,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第22课,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陋室,读准字音,♂作者借花喻人,(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经,此外,♂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拟人,《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合作探究,不蔓不枝,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衬托,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扫清文字障碍,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前二句类比陋室,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1,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喜爱哪一种花,十分难得,有什么作用呢?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通达事理,也命名为濂溪,都值得我们借鉴,妩媚动人,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贪图享乐,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理解字意,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与小组,让同学们观看思考,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短文两篇刘禹锡●学习目的:1,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托物言志,“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就像胸怀磊落,濯清涟而不妖,总结存储,互动释疑,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往来无白丁,表现出对趋附权贵,映日荷花别样红,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抒情
查看全部
  • 下一篇:《邓稼先》教学设计13教案
  • 上一篇:故都的秋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