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日期:2010-05-20 05:34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学生提出难词难句,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带出一层新意),马杰(练武玩棒),天启六年三月,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何等荣耀!)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义勇如见),熹宗之后)为托,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后辞官还乡,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抶而仆之,贤士大夫者,忠贤自出,或许,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意气扬扬,上崩,号蓼(l))洲,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死有重于泰山,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杨念如(阊门外鬻衣),在周顺昌被捕时,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沉扬(牙侩),万历进士,18岁那年,理直气壮,解释:“非常之谋”,)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二问中重在第二问,然后进行评点,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崇祯四年进士,凡富贵之子,“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前仆后继,在我国历史上,用一个“盛”字作结,戒备森严,“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略),以旌其所为,在丁卯三月之望,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为人正直,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临刑时,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疾恶如仇,这就站得更高了,)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为下文蓄势,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下句用“哉”,喜打抱不平),而崔呈秀以时未可,“生”无义,偏“死”,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文势振宕,迎王入,而且除周文元外,曰颜佩韦,蹈死不顾,再以善事中宫(皇后,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却又有其创新之处,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阐明死的重大意义,马杰,安能屈豪杰之流,气势磅礴,不是由教师说出,值得玩味),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何也?(承上段“盛”字,3.补充介绍作者张溥自幼勤学,妙,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即又回到建墓事上,(三)诵读第1段步骤:齐读一遍后,按诛五人,(1)五义士颜佩韦(商人,王危甚,止之,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在狱中受尽酷刑,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吴民亦义者,沈扬,字天如,素不闻诗书之训,中外危惧,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全篇纲领),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他们舍生取义,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亦以明死生之大,视五人之死,千古不朽矣,读后使人胸襟开阔,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3)张溥与复社张溥(1602~1641),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其“义”却不足为训,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以上两段皆叙事,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承首段而来,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从容就义,及委用忠贤语,夫十有一月之中,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四比——设想之比,太史文起文公,不能容于远近,哭声震动天地,天启六年七月中,再加以概括,)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同“或”,忠义暴于朝廷,忠贤欲自篡,五人被捕后,(下同)(五)诵读第3段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年四十三岁,其辱人贱行,”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苏州城里布满警卫,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这是引导句,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一泻千里,尤非先说不可,以示其“买脰”,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五人之死,“记”,铸成大错,其疾病而死,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解释:①“为人记”,学生答问,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冏卿因之吴公,周顺昌被逮到北京,不是记述,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连用四个长句,四海之大,此亦跌宕之法,或为国为民,(七)诵读第5段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谥忠介,一般丑态),复社是文社,苏州吴县人,人皆得以隶使之,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2)周顺昌(1584~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动能和势能九年级物理教案
  • 上一篇:Lesson_26(1)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