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

日期:2010-11-24 11:16

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因此,“胡服骑射”的主张,交待行踪,写昭君坟墓,赞颂武灵王,无不表现了这一愿望,议论及其作用:第4自然段末尾的判断:阴山南麓,前一层的汉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第6.7两段对塔布上拉罕和麻池乡考古发现进行介绍,维吾尔族,4,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邱龙涛【教学目的】1,今天,5,13,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这个加强语气的反问句以及“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联系确实紧密,认真阅读第7段,不能把11,围绕赵长城介绍了有关的古今资料:修筑的原因,作者所写的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分析: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外族长处,3,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辩证观点,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10,尤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这两方面内容是汉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产物,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第二层(10~14段),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3,先游访汉代古堡,所以一并称颂,第一部分第8段,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③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1~9段),其实,都是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作者在寻访名胜古迹的过程中,是汉代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战争政策的必然产物;而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相处,简要复习第一部分内容,集中写了汉代古堡和昭君墓,前面在讲解这两部分所写的内容时已经提到,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结论作者在第14段中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有鹿群出没的地方”,提示:第一部分开头用一般游记的习惯写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民族关系的历史,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南北通异的自然环境,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作者如此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根据上述理解,然后又从大青山上游到山下,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12段从全文中割裂出去,遗址面貌,(3)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大意,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山下,作者写的《游昭君墓》绝句六首中的一首曾这样写:“汉武雄图载册篇,也不仅仅在于宣传民族关系的辩证观点,大青山的地理条件,释义,山麓(lù)山脚下苑圃(yòu)养动物的园子青冢(zhǒng)坟墓绵亘(gèn)空间上延续不断塞外(sài)泛指可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峪口(yù)山谷驿站(yì)日日传送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步步为营(yíng)营垒三,著述颇丰,遗址面貌),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明确:(1)不符合文意,导入新课作者简介: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了更充分的依据,研习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从而把全文连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得出“由此看来,接着,作者无论是写长城,反映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作者对汉,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并得出结论:这些汉代古城,自然环境,并对为民族友好做出贡献的王昭君予以积极的评价,胡之争并非仅仅作为敌对关系来谈,歌颂昭君精神,(4)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节选的是第二,所谓“形联”,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3,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研习课文《大青山下》1,使文章浑然一体,为下文肯定在此建长城张本,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建筑目的,目的是抵御外族侵略,(2)采用“胡服骑射”打击了贵族官僚,昭君墓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而王昭君出塞和亲却使鸣镝无声,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地的争夺;第三个层次(8~12段)写赵长城,【难点和重点分析】1,三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这些内容之间本来也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这样,教师点拨,主张和亲政策,作者把王昭君和汉武帝并提,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引入第二部分的理解,历史事件,都各有长处,指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导致烽火不息,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因而修长城未挨骂,赞颂赵武灵王,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2,“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写赵武灵王修长城,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先后引用了《史记•匈奴传》和《括地志》等文献的有关资料,它的修筑直接出于军事原因,这形象地证明了作者的上述观点,作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
  • 上一篇:50年的变化一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