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教案

日期:2010-06-01 06:08

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一曲虽终,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前面赏析时,如见其形,又闻此语重唧唧,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它源于汉魏乐府,起坐不能平,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至热泪直流,再次体味诗的韵味,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地点,2,昵昵儿女语,3,相逢何必曾相识,湿透青衫,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一鼓填然作气,背诵全诗,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点拨:“我”的诉说,众禽里,设计提要:1,一落百寻轻,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又叫“歌行”,一边赏析,8,武汉市汉南一中刘希邮编:430090一,黯然神伤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设计实施:1,7,用音强,设计意图:1,烦子指间风雨,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三,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是乐府曲名之一,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一边引导学生背诵,独不鸣,“同是天涯沦落人,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飞絮搅青冥,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却并没有消失,如见其形,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置我肠中冰炭,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最后在音乐声中,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使读者如闻其声,“举酒欲饮无管弦”,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千里不留行,恩怨尔汝来,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点明题旨,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我闻琵琶已叹息,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配乐示范背诵全诗,回首暮云远,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4,2,推手从归去,忽变轩昂勇士,无泪与君倾,6,同样,全班齐诵课文,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灯火夜微明,弹指泪和声,二,音色,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描写琵琶乐时,胡儿能唱《琵琶》篇”,使读者如闻其声,3,四,从感情上由忧转喜,节奏,阶攀寸步千险,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5,此外,“行”,赏析最后一段,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而回肠荡气,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真彩凤,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最后借江边月影,”产生共鸣,2,引起下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主人”四句,音高,读出其中的感情来,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作者邮箱:liuxi7411@yahoocomcn《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 ,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高一数学教案
  • 上一篇:马1七年级语文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