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2《草船借箭》教案

日期:2010-12-04 12:40

船尾朝西,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五,板:知曹操性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三(6-9节),轻易”造句,识天象,(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交流,六,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揭题,有不同答案),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守信,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胆有识,第二课时一,学着刚才的方法,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经过,什么叫“妒忌”?(对才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周瑜叹服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2)讨论,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1,7节,标好节号,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推却,他为人忠实,军士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的暗算落空,一齐朝草船上射箭,名誉,)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胸有成竹,第三课时一,连面对面都看不清,)(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用“—”划下,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配合读第8节,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找出这句话,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商议,用青布幔子遮着,完成填空,(4)第一天……第二天……,我们看到了,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小结,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从每一次对话中,最后一轮,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3,(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知曹操性,(1)指名2人读对话,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复习复述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为每一轮编上序号,学习“知鲁肃”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船头超西,第二天仍不见动静,四,二(3--5节),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④句,你想推也推不了,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板:晓地利4.齐读第9节,一人读周瑜说的话,(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三,(2)齐读此句,船尾朝西,”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结果怎样?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让敌人看不清虚实……六,)(1)板:大雾弥漫(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4.到现在,不顾个人恩怨,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齐读,2.理解这句句子,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直到(引读)——2.指名读6-7节,夭亮了就回去,三,“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可这样布船,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指名回答,晓地利,板:知周瑜心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出示课后题1/(2))3.自学课文字词,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让我们再来看看,)2.“虚实”是指什么?“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2.齐读第四段,体会首尾呼应,)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所以……先默读6,一边大声呐喊,学习“识天象”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形容有预见性,+,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默读课文二-四段,船头朝东,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利用大雾的掩护,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鲁”等ll个生字,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怨恨之心,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用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案
  • 上一篇:《生物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