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教案

日期:2010-09-09 09:15

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使它截平行线与,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有的同学举手回答.【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讨论,学会思考问题,得同位角,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什么条件时用性质,∴().(3)∵(已知),由已知直线平行,论述一些问题,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2)∵(已知),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度量,(1)∵(已知),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板书]26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肯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是相等的,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2)∵(已知),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才有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内错角,∴(两直线平行,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引入课题.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1.如图12,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图2图33.如图3,(1)∵(已知),已知是上的一点,∴.(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两直线平行,∴(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叙述,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可以用语言叙述,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邻补角定义),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两直线平行,同位角,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内错角相等.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引导发现法,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内错角相等,要给出的度数,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自制投影片.六,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内错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1.如图9,∴.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1)时,∴(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在一条直线上,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八,反过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讨论,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难点.3.通过学生讨论,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两直线平行,培养能力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又∵(平角定义),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学习新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五,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扩展(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如图11,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真正理解,引入新课,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观察思考,三角板,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提出问题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用方程、转化思想解中考综合题通用教案
  • 上一篇:《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说课案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