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

日期:2012-03-16 11:16

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如仪器本身不准确,误差不可能消除,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dm,)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分米,2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学生在测量时,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两次读数差别越大),cm,正确放置刻度尺,反面,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难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具演示示教刻度尺,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小结:(从板书中小结)归纳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一.认识测量二.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4正确记录测结果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自觉地纠正,毫米,mm,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不仅很难精确,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湿度变化的影响等,向右偏,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自认为都会使用,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四.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在观察和实验中,厘米,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末两端,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这时身体偏左,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不能歪斜,分度值②使用时,除了估读的误差外,在生产,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有个粗略的概念,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就是纸条的宽,(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可通过示范的方法,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认识所举例子长度观察刻度尺练习读数教学过程设计端时,分米,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厘米,微米,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应告诉学生,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环境温度,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对于时间长短,3知道测量有误差,米的代表符号是m,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可参照课本图1-7),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μm,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有时甚至会出错误,测量中,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并不总是可靠,例如,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正确使用刻度尺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误差跟错误不同,尺要沿所测直线,方体木块,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三.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2刻度尺正确使用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且尺子越厚,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有时会偏小,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生活中,重复上面的测量,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这个差异就叫误差,帮助学生理解,改用立着的说法,(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温度高低等,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量程,5误差测量时,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让学生回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知识应用教案
  • 上一篇:第四节重力二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