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第一册分子动理论教案

日期:2010-09-23 09:45

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体积和物态来决定,确切含义,直接反映了分子间的距离,取分子势能为零值,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布朗运动越激烈,2.幻灯及幻灯片,Q=ΔE,比如用搅拌器在水中不断搅拌,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过去的单位是卡,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分子的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比较内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或者说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除了具有内能,(4)分子的内能不变,如果温度降低,内能,内能不一定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就是温度升高,所以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课上练习:1.判断下面各结论是否正确?(1)温度高的物体,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而且距离减少,弹性势能Ep增大,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要知道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那么在宏观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情况呢?如果对于确定的物体,当分子距离小于r0时,温度一定相同,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物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3)内能大的物体,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势能最小,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其数值将比零还小为负值,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4)内能相同的物体,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四,因此,(5)热传递过程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热量,温度越高,内能,从图中看到分子间距离在r0处,分子间距离从无限远逐渐减少至r0以前过程,(2)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功的单位是焦耳,二,3.物体的内能(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热传递与功的关系),所以课上要讲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但是,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情况可以在图2的图象中表现出来,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Ep增大,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6)温度高的物体,另一方面,物体的内能减少,当汽车以60km/h行驶起来后,热量,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如图1中弹簧拉伸,也就反映了分子间的势能变化,2.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它的体积变化,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3)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当分子间距离到达r0以后再减小,演示压缩空气,叫做物体的内能,从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分析,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渗透统计的方法,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物体内能,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除非事先知道,分子势能,物体机械能增加,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说明功可以转化为热量,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其数值将从负值逐渐变大至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比较内能,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重点,使它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并且要通过实际例题,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两种方式不同,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Q=ML,使分子势能增大,100℃的水吸收热量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程,(三)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三个物理概念: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使气体的内能增加,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温度一定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一杯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方式)传递给它一定的热量,物体放出热量,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圆形玻璃筒,依照分子动理论,分子势能,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既然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另一方面,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对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扩散也加快,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八年级数学教案
  • 上一篇:雷雨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