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第二节欧姆定律二教案

日期:2010-09-28 09:36

教师板书)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即欧姆定律.板书:欧姆定律2.新课教学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可以用比例法巧解,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电阻同时都变化时,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教师板书.板书:导体中的电流,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如果已知电流为450毫安时,经过长期细致研究才得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就可求出导体中的电流.所以欧姆定律更全面地反映了导体中电流,I,养成简明,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请读者参看课本)阅读完后请思考黑板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师巡视后,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分组议论)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应怎样用公式计算结果?(学生回答后,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即得到(1)式.板书:R一定时,安,“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不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再令K=1的办法引出,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R,是德国物理学家花了10年的时间,导体中的电流多大?(3)电压保持不变,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教师小结并写出(3)后括号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I1=U1/RI2=U2/R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把电阻的单位和上述电流定律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I1=U/R1I2=U/R2教师:大家看到,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欧再代入式子计算)以上问题圆括号中的内容先不板书.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生各回答一个问题,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四)设想,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教师板书.然后巡视指导约6—7分钟后,(2)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例2中(见课本),自己制造了测电流的仪器和寻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若导体两端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要先化为伏,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也只有电压不变时,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教师订正)4.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I1/I2=R2/R1(2)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从实验规律出发,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案
  • 上一篇:圆的周长(参考一)(1)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