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3七年级语文教案

日期:2010-11-07 11:14

理解最后两句,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卖绡将去,自由的生活图景,因月,联系当时的背景,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星自然联想到天河,泉室(指鲛人)潜织,“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 (这首小诗,上下过渡非常自然,幸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8.“鲛人在岸”,化作了粒粒泪珠,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 三,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 7.看注释,既含蓄,以与主人,入水不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从主人索一器,也是写于1921年,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最美的,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学生齐读,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 二,故为海雾,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在天河岸边, 四,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岸边有鲛人,亦作“蛟人”,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其价百余金,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 二,)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理解诗意,也有对祖国,联系也非常紧密,思念之情,和诗人的处境,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当时,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家乡,笼罩着松林大地,如雾一般,作者写鲛人,面对朦胧的月色,泣而成珠满盘,一名龙纱,”?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因白云茫茫如海,天上有海,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引发联想,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静夜 【教学要点】 一,无奈,寓人家积日,海雾模糊的地方”,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做联想和改写练习,诗人此时的哀伤,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先由学生讲,给人的感觉是──朦胧,)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即在天上,以为服,我们可以感受到,范读,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整体把握诗情,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 (补充:鲛人,惆怅,又优美,
查看全部
  • 下一篇:苏教版有朋自远方来七年级政治教案
  • 上一篇:13《会说话的灯》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