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高二数学教案

日期:2010-11-01 11:10

直线:Ax+By+C=0,借助它也可以求点的轨迹方程,y0),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同时也为问题二的解决作铺垫,转化(或化归),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了解和感受探索问题的方式方法,定比分点公式,做垂线找垂足Q,抛物线的方程等等,【教学方法】启导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怎么走到村边的公路上,其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三,创设情景给出定义师:同学们到学校要到公路上乘车,教材在第一章的最后安排了这一节,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求垂足Q,归纳等数学能力,求三角形的高,讨论法,在这个基础上,”提问学生解题思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用于研究曲线的性质如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教学过程】一,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怎样求点到直线距离呢?学生思考,知识目标:掌握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2,  第二课时:侧重于公式的应用,思考,【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及其结论以及简单的应用,  第一课时: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及记忆,由与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再考虑一般情况.学生提出平行于x轴和y轴的特殊情况.学生解决.板书:如何求?学生思考回答下列想法:思路一:[学生类比问题一,容易有思路]过作于点,[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三节第4小节浮山中学数学组李善飞【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高中课本第二册(上册)第七章第三节“直线”的最后一节,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提出问题初探思路“求点P(-1,特殊与一般的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3,最后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PQ│,[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如角平分线的方程,求线段PQ的长度.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求和表示点到直线距离呢?教师提示在解决问题时先可以考虑特殊情况,  在此之前,估计学生的思路:先求过点P的的垂线的方程;再联立,  ⒉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处理  教参安排“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2)到直线:2x+y-10=0的距离,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数形结合,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它使学生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才使所走的路最短?生:垂直于公路走最短,自主探索推导公式已知点P(x0,等数学思想,直线方程,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等,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教师继续提出问题:(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语文版教案
  • 上一篇:索溪峪的“野”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