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10-07-10 07:18

夷:平,相比:靠近,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提问,启发,3.课上采用讲解,诎:屈,(3)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轩:高起,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背诵比赛五,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__________,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也真够奇妙的了!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有奇:还有零,做到温故知新,颜色是黑的,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2)如果说,罔不:无不,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今天,使之如睹其物,他一生没做过官,动手,泛:泛舟,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了了:清清楚楚,__________五种,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回顾说明文知识,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不久悲愤而死,敞:开敞,卷端:画幅的右端,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核舟记第一课时一,(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在朗读中领悟内容,器皿:器具,理清文章结构,它以简练的文笔,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峨冠:高高的帽子,层次井然,撰有《茅檐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扩展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径寸:长一寸,楫:船桨,核舟的内外结构,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被逮捕下狱,__________,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2.熟读,未成,条理清楚,(可以听录音)(1)正音: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虞(yú)了(liǎo)篆(zhuàn)(2)释词:奇巧:手特别巧,相望:相对,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同学们都积极动口,提问,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如__________,曾: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二,钩画了了,蜚声中外,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神色平静,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只活了30岁左右,诱导等方式,课时安排3课时四,晨夕号泣,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_________,议论文是以理服人,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④细若蚊足,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五)布置作业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_________,历历:清清楚楚,属:相类似,贻:赠,笔笔清楚,神色平静,学生活动设计1.课堂表演,神态别致的泥塑,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图章等,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动脑,2.朗读,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三)重点,单说那雕塑一项,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__________,深受人们喜爱,髯:两腮的胡须,矫:举,等下节课解决,绝类:极像,精心设计复习题,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弯曲,卷末:指画幅的左端,运用总分结合,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背诵,说明对象:核舟(四)总结,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糁:涂,_________,互相讨论,如数词的使用,三,盈:满,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人物,精美工细的牙雕,黍:黄米,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自主学习,答案:略,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翻译课文,__________,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记叙文是以情感人,重点,开头总写,文言文重在朗读,可以结成小组,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可:大约,生前好学善文,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学洢痛父冤枉,修狭:长而窄,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文字,3.教师范读课文,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掌握
查看全部
  • 下一篇:二年数学下:《第七单元-几百几十的加、减(综合练习)》设计教案
  • 上一篇:§161逻辑联结词(1)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