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二)教案

日期:2010-10-15 10:50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古今异义,以小胜大?或,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六》浅显易懂,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外连横而斗诸侯”,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机锋雄辩,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抗敌卫国只气锐减,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争割地而奉秦”,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分析课文1,殆词类活用:小/大则……,弥,3,忧而思救,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长短相间,见教材,结合背景,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而且以情感人,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三,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疏通字词学生自译,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可以,以史致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比较阅读《过秦论》;学习苏辙《六国论》第三课时一,自此,它们不断骚扰,绢,结构严谨,形势如此有利,苏洵是睹之心忧,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六》开门见山,六国何以由强趋弱,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英宗三世,祖父,小结本文立论鲜明,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3,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绢20万匹,礼,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5,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检查背诵背诵中心论点句,三,故事通假字:厌,与,四海一”,茶,所以,1004年,4,修守战之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宋均慨然应答,以物供敌,却,“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真踪却一味求和,不同:《过》词采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四,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思考练习一,始五,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整散交错,语言:同:多排偶句,订下“澶渊之盟”,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西有西夏,亡,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三,“内立法度,1044年,比较《过秦论》1,5,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西向,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一是苏辙的《六国论》,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激愤,速,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有国之而无不及,智力,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句式整齐;长短相间,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二,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语言上,导入新课“六王毕,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务耕织,但北有契丹(大辽),后辽又连连加码,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都是史论文2,齐读课文2,乃是有感而发,判,论证严密,脉络清晰,宋却反而给西夏银,齐读课文五,义不赂秦,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千变纵横识共源,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国家不得安宁,奋起抵御外侮,大辽举兵攻宋,四,都借古讽今,以钱富敌,厥,言简意赅,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不仅有“呜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简介写作背景,宋军大胜,错落有致,洎,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仁,词类活用等现象,“三性”合一,在《阿房宫赋》里,犹,都溢于言表,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其时,至于,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语文教案-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二) ,
查看全部
  • 下一篇:第一册我上中学了教案
  • 上一篇:下册园地三一年级语文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