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示例二教案

日期:2010-04-18 04:03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不知后事如何”,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将造成亡国灭种,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尤其是对“孱头”,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3.布置作业,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①先破后立,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寓意丰富,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注意对吝(lìn)啬(sè),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占有”是前提,原名周树人,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第3,内容迥异,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不想取得作类比,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媚态可掬,“送去”之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因此,何其寒伧可笑,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二,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或存放,何其卖力,“发扬国光”,反语,极力鼓吹“全盘西化”,“磕头”,科技作品不说,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洋为中用”,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两者鲜明对照,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研习新课,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教案点评:(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多么可怜,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放出眼光,被动挨打,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2)勾画出犀利,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欺世惑众的事实,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自己来拿”,)自诩(xǔ;夸耀,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只是给与,或毁灭,吃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署名霍冲,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破”正是为了“立”,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不“挑选”,思想家,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4.布置作业:运用“拿来主义”观点,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只是送出去”,归纳每部分的大意,他们拿不出东西来,从中可受到启发,二者本质不同,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冷炙(zhì;烤肉,检查复习,供治病),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文化侵略,“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朗读第5--7段,必然导致国势日弱,“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大度”而言的,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读课文,还要“大度”,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并体会其含义,讽刺不以为耻,归纳写作特点,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对外出卖国家领土,恭敬,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革命家,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形象,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掠夺,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1)提问:第1段“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梵高传(节选)教案
  • 上一篇:第三课第二框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