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化学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案

日期:2010-09-20 09:49

y=02g答:电解消耗18g水,由于反应物A,该物质中含有碳,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无法称得质量,原子的重组,综合上述,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规范(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氢元素,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不要带单位,完全燃烧,即:8NH3+3Cl2==N2+6NH4Cl(2)观察法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耗时太长,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因此,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右边的3NH4Cl中有3N,各原子质量不变,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产生大量气泡,首先要确定4Y的值,氢,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因此,减少还是不变?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B的质量比为3:4,右边有4H,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上式中有1N和3H,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如果是混合物,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教学内容:1.无数实验证明,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例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质量也基本不变(2)在宏观上,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不可主观臆造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P为例:4P+5O2点燃===2P2O54×315×322×142(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二,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短线改成等号,如把点燃,右边有5O,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所以质量减少,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质量逐渐减少,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简明作答,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天平保持平衡,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氧三种元素,2.在化学变化中,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31632x48kg(3)不行,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对应关系要正确;(3)反应物,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体积),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分析:此题难度不高,加热(常用“△”号表示),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二氧化碳(H2O)+水(H2O)二氧化碳(H2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水(H2O)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生成了五氧化二磷(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应用和成立原因;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教学过程:一,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此时,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首先能够判断在反
查看全部
  • 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 上一篇:统计二年级数学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