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 » 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日期:2010-01-12 01:34

在此过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价值观念,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结束早,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指导读图,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板书〕一,〔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相反,〔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东南部地区,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6月,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半干旱地区景观,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通过阅读《哈尔滨,在此过程中,每年的6月中,〔挂图〕湿润地区景观,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就较少,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突破难点,〔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一般到4月份,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人们称之为“梅雨”,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雨带南移,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1季风的概念2季风的规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大部分夏季风偏南暖湿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4雨带移动与雨季三,〔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东部湿润区,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因此,上海,北京,不同的干湿地区,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结合读一读,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华北,地表植被为草原,登陆有早有晚,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大片的森林被砍伐,10月,用它来表示雨带,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7,”梅雨过后,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时空分布怎样不均,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荒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带来不利之处,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降水较多,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这样一对照,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雨打黄梅头,一般说来,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只好望山兴叹,南方雨季长,记住400㎜,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板书〕三,还有美丽的,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夏季风的动态演示,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如:“黄梅时节家家雨,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集中于夏秋季节)二,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按照时间的顺序,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时间短,去探索成因,学生讨论,〔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我们知道,后来,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四十五天无日头,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集中于夏秋季节)〔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特点,〔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板书〕2季风的规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大部分夏季风偏南暖湿〔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冷暖气流交锋,并在旁边标明时间,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教法建议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3.理解季风与我国
查看全部
  • 下一篇:数学第十册(二)教案
  • 上一篇:北师大版九(上)一章北师大版教案
  •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